樊军民的创作“自由”

发表时间:2021-12-17      文章来源:正道拍卖

        近年来,樊军民带领品德轩在新玉学的路上越走越有方向,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创作手法,持续不断地为观者带来惊喜。每年正道春秋两场大拍中,樊军民的专场总是重头戏,几年下来,显而易见的是观者的期待值不断拔高,但每一次都不会辜负大家的期待,总而言之,你可以一直相信樊军民。

樊军民△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在北京正道2022迎春拍中,为藏家呈现了当代玉雕精品,作品《和田籽玉杏坛圣迹图》充分展现出樊军民对于材质的解读能力,以及取材立意的高妙之处。

 

图片

樊军民 和田籽玉杏坛圣迹图
high 14.4cm  165g

 

        整块材质呈现出圆融之感,大面积皮色深浅不一,分布不均。作者保留了玉石的形貌特点,依形就势,随形布局,刻画孔子于杏坛讲学的场景,借助皮色进行构图,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形象,工艺虽不繁复,但神韵立显。



图片

        圣人拱手而立,端穆肃然,金黄皮色渲染出宽袍衣袖,舒朗利落的线条中和了玉料的圆融之感,令人物形象生动立体,形神合一。


图片

        左下侧弟子手捧书简,微扬头颅,作者以简明的线条描摹出人物轮廓,仅呈现一个简单的造型与动作,但对圣人的崇仰之意流露得自然而分明。整个画面构图并不复杂,但巧妙运用块面之间的转折与过渡,鲜明地呈现出人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与画面的空间感。



图片

        作品另一侧大片绚丽耀眼的皮色经几许雕刻,幻化为一株参天银杏树,枝叶繁茂,古朴悠然,甚至玉石的绺裂也自然天成般点缀为山石的裂缝。



图片

        《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中记载:“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是以杏坛被称为孔子讲学的地方。作者将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圣人典故再现于玉石之上,不仅将玉石的天然之质彰显无遗,更通过高远的立意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图片

        沿着春秋的时间线往前三百多年,汉武帝时期“苏武牧羊”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在《汉书·苏武传》中,班固称赞苏武“有杀身已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而苏武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深具民族气节的重要代表人物。

        这件《和田籽玉苏武牧羊大牌》便以此为材,玉牌正面苏武面容清癯,身形瘦削,流露出北海卧冰啮雪十九年的沧桑,手持汉廷符节,羊群依偎在侧,玉石洁白无瑕的色泽仿佛北海漫无边际的雪地,天寒地冻,孤苦寂寥,但仍能感受到苏武凛然不屈的气节。

 

图片

樊军民 和田籽玉苏武牧羊大牌
high 14.4cm  165g


 

        作品单面雕刻,正面完美地展现出玉石油润细腻的绝佳质地,背面满皮完整保留,正反两面将玉石的两种质地特点充分展露,同时形成繁简对比的艺术效果。



图片

        通过玉雕塑造历史人物,虽不似文学、戏剧中情节丰富,故事饱满,但直观而形象的刻画仍然带来强烈的冲击力与感染力。无论是传统故事、历史典故,玉雕创作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而传统题材也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故事性与文化性。



图片

        在樊军民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一种个人化的传统叙述方式,同时也令人思考,玉雕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脉络所具有的独特性。而作者对于历史与传统的思考,以及在创作方面的艺术追求,不仅展现出个体的创作路径与艺术风格,也为观者提供了更多视角,通过作品进入传统,回望历史。

 

 

        欣赏樊军民的作品,惊讶于传统与创新巧妙和谐的融合,惊叹于其创作功底之深厚,涉猎之广博。他的创作不仅对玉雕品类涉猎广泛,而且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加之对材质的解读与创意运用,使得其创作视角与空间更为广阔。创新是其创作最为人称道的一点,但他的厉害之处不仅在于创新,更在于他对传统的融会贯通,在古今之间自由穿梭的能力。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