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私洽 | 李文卓的老灵魂与新玩法

发表时间:2024-03-01      文章来源:正道拍卖



提及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李文卓,很多人会想到玛瑙雕刻,这位绘画出身的玉雕创作者在玛瑙雕刻领域已深耕多年,并以此广受关注。玛瑙品种多样,色彩丰富,作为创作材质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注重俏色巧雕和灵感创意的趣味性表达。在玛瑙雕刻领域的持续探索与创作,培养了李文卓对玉石材质精深的解读能力,凭借多年的积累沉淀,从不同材质出发,以个性化的创作视角构建自己的雕刻语言,他将传统绘画与生活实践、创作理念相结合,在深入挖掘材质美感的同时,持续注入传统文化内涵。

 

拥有一个老灵魂的李文卓,喜欢收集古籍、古币等,借由这些兴趣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持续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日积月累,融会贯通,所思所悟最终落脚于玉雕创作。

李文卓 枣红皮和田玉独籽诸相非相把件

8.1×4.7×2.4cm 155.5g

私洽:138 1093 7066

作品《枣红皮和田玉独籽诸相非相把件》以品相独特的和田玉籽料与石窟艺术进行了巧妙结合,别出心裁的创意构思令人眼前一亮。

玉石界有“千年红皮万年黑”的说法,以此说明红皮籽料的珍贵和稀有,而在红皮籽料中,枣红皮是不多见的名贵品种,素有籽料中的“万人迷”之称,在原料市场价格高昂,奇货可居。此件作品为典型的枣红皮籽料,色泽红如冬枣、深沉浓郁,玉质细腻,油性十足,观之赏心悦目,极为珍稀。

作者保留玉石天然形貌,因材施艺,于另一侧石皮上“开凿石窟”,以抽象化的创作手法呈现出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的石窟造像,原皮的色泽质感将石壁崖峭的粗粝沧桑表现得浑然天成。身躯残损、面目模糊的佛造像仿佛经历了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与岁月洗礼,风化后的石窟造像被生动还原。

佛教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为世间万物的表象皆是虚无的,在此件作品中,风化后的佛像法相模糊,身躯残损,从有相走向无相。

佛教又有“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见有相无相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本心,是心之所见。得益于对石窟艺术长期的实地走访与深入研究,李文卓将石窟艺术这一宏大的主题借由玉石创作进行生动演绎。围绕石窟艺术的玉石创作,融合了其对历史、艺术、佛学等多方面的个体感悟,为观者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
 

绘画出身的李文卓将传统绘画艺术与玉雕创作相结合,在山水题材的画面构图、意境营造等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

李文卓 和田玉籽料虎溪三笑大牌

7.5×6.0×1.8cm 180g

私洽:138 1093 7066
 

作品《和田玉籽料虎溪三笑大牌》取材《虎溪三笑》这一传统故事。虎溪位于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渊明、陆修静来访,三人谈笑忘我,送别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

后人于此建三笑亭,清代唐英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作者于玉牌正面构图置景,远景群山巍峨,刀削斧劈般的线条勾勒出远山高耸入云的形态;中景山石叠嶂,道路崎岖,亭台矗立山巅,一条溪流蜿蜒而下,将视线带入近景;一株苍翠古木映入眼帘,树下流水淙淙,三人徘徊于桥头,畅谈不休,愉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气韵生动,极具感染力。

 

远近结合的手法令画面景致丰富而不失旷远,空间层次错落分明,山林的清幽之感扑面而来。细腻的刻画精准捕捉友人欢聚时的情态,笑谈时的酣畅淋漓与分别时的流连不去在三人的动作神态中尽皆流露。富于空间感的构图布局营造出悠然恬淡的山水意境,动静结合的手法令风声水声笑声如在耳边,山林意趣无限,令人心驰神往。

牌背完整保留原皮,洒金皮色与原皮质感呈现出山石自然之质,玉牌两侧精妙点缀以石窟造像,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石窟为作品增添无限佛韵。

埋首于传统艺术中的李文卓自称拥有一个老灵魂,然而在创作中他始终秉持“掘古不拘”的理念,凭借对材质的深刻理解与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广泛涉猎和长久积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以灵活多变的创作手法对不同题材进行个性化表达,在拓展传统题材艺术风格的同时,也展现出当代玉雕创新多元的创作视角。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