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启敬 │ 美不是标准答案

发表时间:2023-09-01      文章来源:正道拍卖

时至今日,再去故意强调邱启敬的特殊,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

他的特立独行,他的标新立异,无需再昭告。走了这么多年,就像自然而然长出来一般,没有别扭,没有刻意,没有勉强,早已成为一种风格。


邱启敬

中国当代艺术家 

中国当代玉雕革新代表人物

 

流行易逝,风格永存。那些曾经对他的怀疑、质疑,在这般长久时间形成的稳定风格面前,都不值一提。

 

毕竟,无论做事做人,成风格者,寥寥可数,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玉雕圈的外人

仅仅把邱启敬作为玉雕家是不够公允的。


邱启敬  无垢地系列

31×27×5.8cm 6288g

私洽咨询:138 1093 7066



目前,他的创作已经横跨了石雕、玉雕、雕塑、珠宝首饰、漆器各个门类,堪称多面手。说他杂,但他确实又坚守了一条主线,再怎么跨界,都不离造型艺术。


 

另外,他的风格也再清晰不过,很追求传统文人审美中瘦、漏、透、皱的那一路,清癯中见精神、意趣和哲思。




 

仅就玉雕而言,如果只是站在行业的角度去看他,很难真正理解他的所作所为。而一旦扩大到艺术的范畴,便会瞬间懂得,他不过是在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走了另外的路,甚至,他走的是截然相反的路。




玉雕所追求的圆润,代之以瘦削;玉雕所彰显的吉祥,代之以思辨;玉雕所沿袭的重工,代之以重艺……这样的探索或是创举,要么是天堂,要么是地狱,但,他很清楚,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求正道,做自己,而不是囿于某个狭窄的艺术门类中画地为牢。


 

通往美的路径不止一条,美也从来不是标准答案,没人能对他的选择评头论足,但可以对他的作品作出评判。手艺人,无非靠的是手上功夫,艺术家,则需要更综合一些,不仅靠手,还需要依脑,凭心。



 

他有无数的作品,他的作品如何?一言以蔽之:通过这些作品,能看出他手上有功夫,头脑有思想,怎么看,都符合艺术家的定位。



 

打破,重构,做自己。他的玉雕,近乎是非玉雕,却以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作品,给出了当代玉雕的新思路,比如他的作品《文明的形状》、《无垢地》,足够成熟,自成一派。

 

要唯一,不要第一

 

单独看玉链,可以做首饰,若非如此,很难算得上是一件完整的作品,传统的玉链,多以炉瓶器皿的装饰件身份存在。


 

邱启敬  文明的形状

链长220cm 247节,234g 

私洽咨询:138 1093 7066

很显然,《文明的形状》先不说主题,光硕大的料形也难称首饰,邱启敬的创作,往往第一眼就能造就陌生感,狠狠诱惑并抓住目光。



 

 玉雕的活链技术在这里被“发扬光大”,链条围绕水滴状源头徐徐展开,文明的形状霎时具体可感,我们看到了文明的接续、循环,井然有序,代代相传。



上升一个维度理解,邱启敬所传达的或许还更有深意:文明也不仅仅都是正向的,运用不当,文明也可能是枷锁、束缚。


 

在他的作品中,一切原来非黑即白的审美标准都失了效。在“嘉德·典亚古董艺术周特别邀请展”亮相的《无垢地》系列也是如此,表意更加复杂。



作品一改以往玉雕作品唯美、温润的审美惯性,杂糅了很多其他“语言”,通过狰狞的怪兽、散淡的罗汉,无奈的舍弃和自我专注的苦修,对生死离合、自净他净、持戒乱神这些违和甚至诡谲形象的塑造,充满思辨精神,算得上他自己对静思无垢的体悟、觉悟。


 

不仅仅只是《文明的形状》、《无垢地》,邱启敬的所有作品都超越传统,反观现实,但是又融合了传统玉雕经验中偏于文人派、佛道派的元素,熟悉又陌生,超验且神秘。



 

在邱启敬这里,很难用传统的标准去评价他作品的好坏,因为它们无关好坏,有的只是足够惊艳和震撼,让人难以忘怀,有一件算一件,很具有唯一感。



 唯一,是玉雕圈乃至于艺术圈都稀缺的。而唯一,和谁比?怎么比?都是无解的命题,唯一便已足够。



传统玉雕的精彩,乃至于创作的高度,只要真正满身心投入的人,是能领略、懂得和敬佩的,但问题是,仅仅有这些还不够,我们不希望一种艺术是遗产,更希望它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所思所想的呈现。



玉雕可以有人不变,有人复制,有人传统,我们必须尊重这样的选择,但我们实在不愿意看到,当代玉雕仅仅只是炒剩饭,只有一种风格,一种口彩,那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态,看不到未来。


 

幸好,邱启敬站了出来,走了这么些年,自成一道风景。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