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得到根的作品才是有灵魂的

发表时间:2020-09-02      文章来源:正道拍卖

 

编者按:

        李一涛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师承苏邦玉雕名家陆爱风,是苏邦玉雕青年才俊的翘楚,其作品沿袭古风又多有创新,常有奇思妙想之作,让人回味无穷。

        本期我们以图文并举的形式,邀请李一涛为大家分享“玉鹰”的设计思想及创作过程,从一器一物来感受一涛的用心,寻得到根的作品才是有灵魂的。 

        玉鹰这一题材,古来有之,创作这件玉鹰,灵感便是源于古物。

        单纯讲鹰,总觉单薄。思来想去,还得从这些年对汉兽的临摹、学习,以及后来的理解、创作说起。


2014年《望天吼》


2016年《望天吼》

 

 

        数年前创作的小兽,开始尝试概括的手法。

 


2018年《玉虎》

 

        期间陆续有所改进,

        到中途追求藏工式的圆融。



 

2019年《碧玉瑞兽》

 

        再到后来线面结合的处理手法,

        倒不是突发奇想,算是有意为之的尝试吧。



 

李一涛 碧玉鹰

5.4×5.3×1.8cm 72.5g

  

 

        这件玉鹰便是采用这一手法而作。

 

        原型同样来自古物,

        咸阳博物馆藏,西汉玉鹰。

 

        原料则是一枚碧玉镯芯,俗称阳绿,颜色自上而下渐浅,玉料也很特殊,在不同光线下,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

 


 
 

        选择鹰这一题材,也是考虑到鹰在自然界中背深腹浅的客观形象。反复绘制,确定初稿。
 

 

        出胚中,常需标注调整。

 


 

        腹部仍参考古物,

        设计爪足,羽翼同边缘间的关系。


 

        绘制只能依靠线条,雕琢却不可为线所拘。

 


 

        依线做面,在整体起伏上,

        再行绘制才可依势而为。

 


 

         此势即是汉代S型线条,以弧面形式的呈现。




 

        这种形式,贯穿整体与局部,衔接疏密之妙,

        近趋于道。



 


 

        基于此道,则有势,完善各细部、衔接。

 


 

        有别于汉鹰的阴刻线,这件碧玉鹰更多采用弧面来代替。这需要工具多角度走刀才能完成。

 



 

        不过,弧面的走向仍未脱离汉代S型穿插的规律。

 

 

        转自侧面以及各角度的弧度都遵循这一规律。

 



 

        稍突出爪足,羽翼、尾部则起棱收边。

        细工则是对弧面的细分,而非单纯阴刻线,

        来交代面与面之间的关系。
 

 

        此作历时五月有余,

        虽尽力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

        愿凭此略表古人智慧,亦自勉师古之余,

        有所改变。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