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出自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简简单单四个字便向读者描绘出一幅渔船归家的美好画卷——落日的余晖映照江面,水天一色,波光潋滟,远山隐隐,渔舟归航,歌声阵阵,时远时近,霞光渐逝,暮色四合,渔家的一天终于落下了帷幕。这看似寻常的场景被海派玉雕大师林国华生动演绎,创作出充满个人艺术风格的玉雕作品《渔舟唱晚》。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林国华
林国华大师秉承家传,练艺创业于福州,发展成熟于上海,经过近三十年风雨历练,成功跨界寿山石雕与和田玉雕刻,已然成为业内翘楚。其玉雕创作多精选红皮白肉的和田玉籽料,擅长随色赋形,借色入境,立意巧妙,刀法干练,精于圆雕、浮雕与薄意雕等技法,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风格。如此的艺术风格与创作追求同样体现在作品《渔舟唱晚》中。
林国华 和田玉籽料渔舟唱晚把件
3.9×5.5×2.3cm 72g
作品《渔舟唱晚》以和田玉籽料雕刻而成,玉料饱满,温润细腻,品相绝佳,浓郁的红色外皮包裹玉石,籽料天然的形貌赋予其独一无二的价值,而创意便生发于玉石的天然形貌。作者保留了玉石饱满的形状与圆融的轮廓,充分利用大面积的绚丽皮色,天然铺陈出金秋时节的落日黄昏。
作者以薄意雕技法浅浅勾勒出正面场景,一尾小舟荡于江面,渔夫坐于船尾,轻摇船桨,妇人站于船头,画面定格于撒网的瞬间,从“轻摇”到“抛撒”,再到江流的涌动,动态的捕捉令画面极为生动。此时,天边的落日与流云,余晖脉脉,柔情缱绻,营造出静谧和温馨的气氛。一日将尽,漫天的晚霞将目送渔舟归家,为辛苦劳作的一天画上句号。
视线一转,在作品背面,作者以刀削斧劈的利落刀法刻画远山叠影,与此同时,在作品底部,则以细密紧凑的线条描绘江水,水流、波纹、旋涡,细节尽显。此时的远山与江流,一动一静,一刚一柔,一疏一密,山与水的特征在此处形成鲜明对照,令作品于视觉上富于变化。而作者的用意并不局限于此,这隐藏于底部涌动的暗流,象征着打渔生活的艰险与不易,由此愈加凸显寻常生活的珍贵。
落日,流云,远山,晚霞,江流,归舟,借由这些意象,作者将渔家的生活与自然和谐地融于一个场景中,捕捉了生活的某刻与自然的某时,于是,寻常生活中的烟火气与自然景象中的诗意如此自然地流露与交融,令人心生感动。
对于“渔舟唱晚”这一主题的演绎,林国华大师充分尊重玉石的形貌特征,并在最大程度上展现了玉石的天然美感,他从玉石出发,结合个人视角的艺术构思,既生动描绘出“渔舟”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又表达出“唱晚”所蕴含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而这件作品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林国华大师借由玉雕创作的艺术形式和生活化的场景,实现了作品在自然、艺术、生活与情感上的“美”的融合,它既是充满美感的,同时又给人以美好的享受,生活情趣与自然意趣的融合亦表现出林国华大师一以贯之的“天人合一”的艺术风格与创作追求。
落日不语,远山目送,渔舟唱晚,返棹归家,这寻常的一日即将结束,而寻常,未尝不是珍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