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两只手,抓名抓利还是雕玉?

发表时间:2020-12-24      文章来源:正道拍卖

        酝酿许久,我们打算正式开启于泾推广月。

        于是,这篇文章不仅成了于泾项目的开篇,也理所当然成了整个正道“致敬大师”项目的始基。

        不可避免地,这次论述的“议题”除了于泾之外,更有一些宏观层面对于行业的论断。而把大师们置于更广袤的语境中进行梳理分析,相信也更加贴近真相。不过所有这些,都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于泾 和田玉籽料送子观音山子

23.7×9.4×21cm  2632g  

于泾 2001年作品

 

        为什么要在市场行情并不明朗的当下大费周章开启这样的传播?时事越是艰难,榜样越有力量。

        作为一个服务机构和文化机构,借着网络时代的便利,做这个事情,我们多少也算尽点义务。

        为什么要从于泾开始?缘起很简单,秋拍的时候,受一些藏家委托,让我们帮忙找找他的作品。也因为这个要求,促成了秋拍《尽精微、致广大——于泾代表作品特展》展览的落实,更进一步触发了我们成体系宣传大师、致敬大师的愿心。

 

        当下的市场环境,为什么于泾能被藏家集体点名?释放了怎样的市场信号?于泾的作品并不是“潮流派”,价格也不讨喜,这个多少有点反常的“需求”引发了我们的好奇,我们试图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



黄金时代

于泾何以成为于泾

        扯远点,需要从整体环境谈起。

        近几年,大家一直在发问,现在的行情为什么这么差。这个问题不用思考得很复杂,答案再明显不过,因为大家没用心。
 

        还有一个大家不愿接受的现实,行情好与坏永远是相对而言的。无论是对创作者还是对商家而言,你的差不代表别人也差,再差的时候,也有人不愁市场。至少,这不是于泾的烦恼,行情好与坏跟他的关系不大。

⊙ 于泾画稿

 

        所以,当大家遇到困惑,最该做的一件事就是反求诸己。至于等、靠、要的思想,那就更要不得。没什么可盼的,市场不是靠盼来的。现在不努力,永远都是低谷期、寒冬期。
 


        没有因,哪有果?哪有那么容易的好市场。礼品市场全面萎缩之后,消费者真金白银买玉,图投资也好,图乐趣也好,没有哪一个是真的傻子。

        以前没用心,有市场红利在。现在红利过了,自然不会那么风光。就像潮水褪尽,瞬间便能知道谁在裸泳一样。

        靠运气的手艺人,不会一直有运气。运气对于有志向的人,那是加持;对于一般人,那可能是迷药,迷着迷着便一生蹉跎。

 


        红利从何而来?为什么当代玉雕能有2000年左右的黄金年代和巅峰时刻?别以为那是空中楼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那其实是七八十年代人的努力沉淀造就的结果。

        任何人的命运,都是和时代联系在一起的。前面说当下很多人不用心,除了一部分人真的懒散之外,还有时代逼得大家没法用心,节奏太快,原料太贵。七八十年代这种问题就少很多,大家有机会沉下心做点事情。玉雕没有市场化之前,相信每个人更多考虑的事情还是如何把作品雕好。

 


        从无数人的口中得知,于泾很努力,于泾有天赋,但也没必要过渡渲染和神化这种努力和天赋,站在当时的环境再来看,其实于泾只是一个代表,当时的苏州、北京、扬州……这样的人不少。

        那个时候,玉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没人会认为那是个好饭碗,更没人指望它能够扬名立万。玉雕几千年,留下名字的有几个?远不及紫砂、陶瓷。
 

 
 

        选择玉雕,只是选择了一门能吃饭的踏踏实实的手艺,没人敢抱幻想。所以,有些人进来,不过就是为了个饭碗,有些人,的确有些天赋,还有一些人,真心抱着一些喜欢。

        于泾,只不过是占了后面两个因素的人。


天性使然

于泾的坚持
 

        聚焦到于泾本身,你会发现,他的确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同时期优秀的人不少,可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成了于泾,市场化成了大家很重要的一个命运的推手。

        市场更像是双刃剑,更像是试金石。
 


        当玉雕手艺人的世界不再仅仅是玉器和机器,事情开始变得复杂、不可预测起来。如若按照先辈们的生活,一辈子的光景可以预见,皓首穷经,不过是和自己“耳鬓厮磨”的玉器为伴,不用关心粮食和蔬菜,也不用关心人类。所有念想纯粹而简单,能留下几件名垂青史的玉器,就是了不得的事情。
 

 

        市场化之后呢,即便只是雕玉,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要独当一面或者多面,更不用说卖玉和宣传了。手艺人出身,即便不得不面对很多事情,也更迷恋亲力亲为的感觉,自在踏实。于是,被动地、不自觉地身兼多职。

        事情只会越来越多,头衔也随之越来越多,艺术家、活动家、作家、慈善家……尤其行政的头衔越来越多。
 

 

        那么,一个人到底能做多少事?有多少事又能做到擅长?如果不那么忙,如果某个闲暇的时刻静下心来问问自己,这样的事情或许也不至于如此发展下去,可惜没有如果。

        直到今天,几乎没在任何宣传渠道看到于泾有什么头衔,因为没有头衔,或许圈外人也无从判断他的实力,导致他始终没有真真正正地火过。

 


 

        他拒绝了那么多,唯独把自己玉雕手艺人的头衔守得干干净净、彻彻底底。即便在鼎盛创作期,一年就做那么十多二十件作品,不紧不慢,如同世外桃源的武陵人,不知年月几何,更不用说一件观音前后耗费了数十年。

        如果因为做事忙而迷失也就罢了,一些人则完全沉耽于各种应酬、享受,甚至放弃自己的手艺。混迹于各种圈,娱乐圈、金融圈……最后真正的圈子没有进去几个,把自己实实在在圈住了。

 


 

        那么,生而为人,一双手到底能抓住多少东西?是否越抓而越不可得,是否抓的东西不对?有些东西如浮云,如流水,是可以从指缝中溜走、穿梭而过的。就算是两只手只抓名只抓利,那还怎么雕玉?

        人呢,想挣钱,想出名,值得鼓励,这是人性的一面,也是基本合理的需求,毕竟欲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但不能搞错了重心。

 

 

        你看,在任何社交场所,于泾几乎隐身了。他不是那么有趣的人,不善交际,不善言辞,只在谈到创作时偶尔兴奋,声音还不洪亮。即便在行业的各种大会、论坛、展览,同样也都很难碰到他的踪迹。

        他只抓了玉,现在看来,玉也成就了他,成了他的护身符。

 

 

        所以,任何一个手艺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无比清醒,需要拒绝很多诱惑。并且创作者其实更加单纯,更容易被带偏,就更需要坚持自己。

        时代的大浪呼啸而过,拍啊拍,大浪淘沙始得金。市场的漏斗从天而降,筛啊筛,最后筛出了于泾。

        老实说,以现在这样的环境,再出于泾,有点难,不是我们悲观。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